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专题荟萃>东莞史话
企石上截村流传“盲佬歌”
字体大小: 发布日期: 2013-08-22 15:10
分享到: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年歌一曲贺新年,家内兴隆吉庆天;新年歌贺无差点,屋润家肥又有钱;好景一年逢一变;贺喜家堂福满添……”院子里,86岁的盲佬歌艺人杨刘宝在二胡伴奏下唱起了那曲渐逝的歌谣。

盲佬歌,过去曾是盲艺人赖以生存的方式,更是莞邑大地年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民俗活动。时至今日,随着时代发展,盲佬歌渐渐被丰富的文娱活动所取代,这个曲种已几成绝唱。

生活逼出来的盲艺人

日前,在新南村偏僻一隅,记者见到了86岁的杨刘宝,满头银丝,面容消瘦,身上着一件泛黄的衬衫,靠墙而坐,正慵懒地享受夏日清晨的阳光。

老人讲述,他在4岁时患上眼疾,因治疗不当导致失明,为了掌握一项生存技能,父母将他送去学唱盲佬歌。当时师从铁炉坑村盲艺人刘富裕,从此接触盲佬歌,学成后便在东莞各地以及惠州博罗一带唱盲佬歌赖以谋生。

“所谓盲佬歌,其实就是‘乞食歌’,学唱盲佬歌的大多是被生活逼出来的穷苦盲人,一般家境稍好的盲人是不会主动去学盲佬歌的。”忆起从艺之路,老人频频感慨。

曾是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

老人说,过去他只在春节期间卖唱,所唱的盲佬歌并无曲目,歌词均是祝福语,因此也称“新年歌”。据他讲述,当时每逢春节期间,他会雇个小孩领路,提着二胡,挎上布袋便走村串户去卖唱,每天早出晚归,最远曾去到博罗园洲。

每到一户人家,主人家会搬张凳子放在厅堂中间,再倒上一杯茶,老人上座后就摆开架势开唱,一曲盲佬歌唱下来通常要十来分钟,主人家有钱则会封个利市,有粮食就给点米面。忙碌一天,他最多收获过40来斤大米。“当时农村生活没有什么文娱活动,盲佬歌算是当时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尤其是春节期间,一听到歌声就会有很多人聚过来听,非常热闹。”老人回忆说。

据企石文广中心唐日辉介绍,企石盲佬歌盛行于上世纪40年代末,唱得较好的有杨刘宝、姚华康、姚春暖三位盲艺人。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倡导百花齐放,随着文化活动日渐丰富,盲佬歌渐受冷落。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唱盲佬歌的就越来越少了。改革开放后又一度活跃,杨刘宝在当时就灌录有磁带出售。

盲佬歌已风流不再

“随着年纪老迈、生活的宽裕,我已近30年没再唱过盲佬歌了。”老人说,如今盲佬歌在企石几乎衰落,无人去学了,以往过年时走街串户卖唱的热闹场景早已不复存在。老人坦言并不为盲佬歌的消失而感到遗憾,相反,他认为这是好事,“这说明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了,盲人也不必再那么劳苦了。”

虽然已数十年未再弹唱盲佬歌,但老人依然清楚地记得歌词,随口就能来上一段。老人重新拿起了久别的二胡。院子里,只见他手执二胡端坐凳子上,稍微拨弄几下弦轴,酝酿下情绪,清清嗓子就开始唱了起来。伴随着二胡轻轻弦音,歌声深沉凄婉,亢坠徐疾。

据称,盲佬歌亦称木鱼歌,因昔日唱此歌的多是盲艺人而得名,源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鼎盛时期至“岁朝佳节,农闲之时,榕树下,厅堂中,妇人围座而歌”。清初学者朱彝尊更言“一唱摸鱼声,都来月下听”。几百年来,袅袅莞音的盲佬歌在东莞城乡广为流传,但时移世易,如今已是风流不再,几成绝唱,只在城乡的一些老年人中传唱。为使盲佬歌得以传承发扬,相关部门正将盲佬歌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来源:企石广播电视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东莞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