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专题荟萃>莞忆六十年
满天星斗时,“福地”升明月
字体大小: 发布日期: 2010-05-24 05:19
分享到: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福地彩管,她的足印深深烙在东莞飞跑的工业化道路上。1988年开始筹建,1991年正式动工,1993年投产,1997年上市,2003年后退居幕后,福地彩管从筹建到诞生,她身上牵引的,是东莞市大工业以及经济发展之梦。

项目竞争挖人找钱

198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来东莞调研,当时的数据描述,1987年与1978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1倍,达51.5亿元。

发展是很迅猛,但上世纪80年代支持东莞增长的基本上是些中小企业。外界来东莞参观的时候,笑称东莞“满天星斗没有一轮明月”。谁不希望拥有一轮“明月”呢?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这种“大项目”为例,其对下游石化产业带动效应为1∶50。按此比例,年销售额为17亿美元的南海石化对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可达850亿美元。

原东莞市市长郑锦滔回忆,早在1984年,东莞就决心上马彩色显像管项目。

不过,这个项目投资额达20多亿元。当时国家计委与电子工业部搞了一次彩管招标会,上海、北京、天津、河南、广东竞争。广东以东莞一个县为代表参加,但东莞不被看好。因为其他4个省市在会上发言,都获得了合格的成绩,而东莞最后得了57分,不合格。

当时郑锦滔心里也没有底,但他不愿放弃,努力寻找一切机会,“我们自己搞,能不能搞得起来?”他马上从北京飞咸阳。

咸阳4400厂是中国最早生产彩管的企业。郑锦滔找厂长王念琴做思想工作,王念琴有了离意,要到东莞来创业。郑锦滔说,希望王能将彩管生产的每个重要环节都带来一个工程师,后来王念琴果真带来了28个工程师。有了王念琴的签字承诺,郑锦滔即刻从咸阳飞回北京,找到国家计委电子司的司长,说王念琴要来东莞。

王念琴是彩管行业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加盟,在国家计委这边,已经挽回了招标会的部分颓势。

人才问题解决了,还缺钱。郑锦滔到香港,亲自跑银行,中资外资逐一登门。香港中资管理处带着郑锦滔一行参观中国银行的香港办公大楼,完了管理处请吃饭。

中国银行管业务的负责人说,老郑,你们要多少啊?尽管资金需求量很大,但郑锦滔不敢开口太大,说不是很多,就5000万美金。这名负责人说,5000万就5000万,那么多年的老朋友。紧接着,郑锦滔再向另一家银行贷5000万美金。还不够,东莞又找到了嘉华银行借1500万美金。

有了1.15亿美金,买设备钱够了。郑锦滔马上召集驻莞的银行开会,解决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运作资金也解决了。东莞县成立领导小组,郑锦滔当组长,开始项目筹备。

不料,佛山、深圳得知东莞在争取彩管项目,也打报告报上去。郑锦滔说,“上面说,别人好几个省都没有争取上,广东一个省要上三个,不行,只能上一个”。当时深圳是特区,东莞自知争不过。于是,这个项目拖了下来,直到1988年。

彩管投产东莞速度

东莞拿下彩管项目的关键一环是,东莞说服了时任广东省省长叶选平。叶选平给当时的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写了封信,陈述原委希望他支持。但这项决定并不容易下,郑锦滔就待在北京等批复,“6月2日,我被叫去国家计委,邹家华说批给你们吧”。

1988年6月4日《广州报》报道,国家计委批准兴建广东彩色显像管厂。7月2日报道,广东最大型的彩色显像管厂,在东莞市电子工业加工开发区篁村区周溪村兴建。

彩管项目尘埃落地,郑锦滔松了一口气。他认为,有了这个项目,东莞的整个形象都大不同了。

1990年10月,东莞市与日立公司签署彩色显像管设备供应及技术转让合同,也是国家在“八五”期间第一个彩管项目。现广东福地科技总公司财务负责人李玲清晰记得,那时,行政、技术人员们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东莞,为“八五”彩管项目奋斗。

1989年,40岁的李玲跟随家属到东莞上班,分到福地彩管项目财务部。至今,她仍坚守在只剩12名员工的福地科技总公司,每天按时上下班。62岁的李玲精神状态极佳,笑声清爽。

李玲回忆,东莞项目可行性报告批下来是1989年年底。东莞厂与日立公司签署的彩管项目于1991年7月28日正式开工。

1993年8月3日,《东莞市报》报道,我国首次引进生产的第一枚25英寸平面直角彩色显像管,于1993年7月31日下午1点30分在东莞诞生。“我记得一年多就投产了。”李玲说。

这种“东莞速度”缘于当时政府的后勤保障及工人们高涨的劳动热情。

为了给员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政府把老干部活动中心,一栋莞城向阳路边的招待所,给彩管公司做宿舍。1989年6月,李玲到东莞的时候,就住这里,1993年才搬到广彩城酒店附近。

第一条管子诞生后,日本专家很高兴,在酒店喝庆功酒。李玲到工地清点财务并建册。“安装设备的人,一工作几天几夜没有出来。从家里进了车间,就拼命地干活。我们下去时,他们竟搞不清楚是白天黑夜。”李玲说。

李玲回忆,彩管厂的工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一生能参加一个大项目不容易,大家很尽心尽力。

更名福地上市融资

彩管厂投产了,并不意味着压力减少,因为项目资金量巨大,投产后,周转资金急需跟上。1993年元旦,财务部的两个出纳已经买了车票要回家了。后来公司领导让李玲通知,郑市长带着厂领导到外面筹钱去了,让财务在工厂等着,有了消息马上开信用证。

“郑锦滔他们很辛苦,我们虽然不知道东莞会不会有怀疑的声音,但我们感觉得到,他这个项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必须得成功。”李玲猜测。

郑锦滔带着几个人去广州的银行,找银行的领导,找担保机构。“市长、计委的人带着我去,我看到领导们中午就在车上休息,下午一上班,马上就进去拜访。”李玲说。经过积极筹措,终于拿到了工厂的流转资金。

当时彩管的需求量极大,投产后彩管厂的几条生产线都满负荷运行,彩管一上市,公司当年就开始赚钱,声望及行业地位扶摇直上。从彩管项目投产到2003年间,东莞在提及重点项目时,彩管项目总是频频出现。

如何让企业品牌做得更大?得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公司上下提议更名。

提名的细节让李玲记忆犹新。有人提议“劲牛”,还有起洋名字,不过马上遭到反对说,国产起什么洋名字?一名工厂负责人在广州看到一幅字画,取了其中“福地”二字,这个建议被采用。从此,广东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更名“广东福地”。

1997年5月24日,《东莞日报》热情洋溢地写道,福地彩管“高成长”,1995年对生产线进行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从设计年产150万只彩管提高到年产250万只彩管,只用半年时间。且“高效益”,1994年至1996年,生产彩管552.3万只,完成工业总产值52.56亿元,销售收入47.26亿元,实现利润7.8亿元。

1996年,证监会给广东两个上市名额。一番争取之后,韶关一家钢铁厂,东莞的福地公司名列其中。1997年6月,福地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到很多资金,把银行的贷款全部还完了。”李玲透露。

1997年广东福地年度报告显示,该公司1997年5月20日至22日,采用网下发行新股成功,共募集资金9.17亿元。

2003年7月25日,《广州日报》报道,福地当初发展几乎没花政府一分钱,大量从银行贷款,基本建设资金负债18.8亿元。

投资红光形势逆转

上市后的广东福地,最引人瞩目的一笔投资是,收购成都的PT红光。此举引发了持久的争议,且被一些证券分析师评价为广东福地陷入亏损泥潭的直接原因。

2000年10月25日《羊城晚报》报道,是年10月21日,借着“2000中国西部论坛”之东风,“福地”与“红光”终于签下了“广东福地”重组“红光”及“福地科技”承接成都彩管建设项目合作协议书。

“福地科技”将携带26亿元,挺进成都参与西部大开发,其彩管投资项目将成为当年在西部开发中广东投资建设的最大一个项目。

当年,成都红光想扩大产量,买了两条日立生产线,但虚假上市被发现后,资金困难。四川政府不愿意让她倒下去,动员长虹等买下,但长虹不为所动。四川要救红光的消息,被广东福地知道了。

李玲成为这次收购的“前锋”。福地非常想廉价拿到红光承接的项目,但证监会要求先拿上市公司才给项目,“当地政府也给了很多优惠政策,我们先拿公司,才能拿项目。不过等我们把上市公司拿下来之后,发现市场发生变化,福地马上决定放弃福地彩管。”李玲透露了当时的情况。

2001年8月14日《南方日报》报道,福地科技对PT红光的“拯救”并不因此变得轻松,特别是福地科技2001年中期由盈转亏,使人联系起“唇亡齿寒”。一些市场分析师认为,是红光拖累了福地,为福地后面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但同样的历史,李玲则有不同的解读。

李玲说,福地当时是用自己的资产DY(偏转线圈)来置换红光,拿出的并不是真金白银。“因为市场变化,整个彩管产量降低。彩管生产萎缩,当然DY不行了。”

早在1998年2月3日,《东莞日报》就提到,就在广彩建设的几年时间,国内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彩管企业,彩管产量发生了逆转,价格不断下跌,尤其是25英寸彩管市场相当疲软,此时的彩管市场可谓凄风苦雨,愁云惨淡。

激烈的竞争,加上液晶、等离子等显示技术逐露锋芒,彩管销量逐步下滑。

2003年5月15日的《粤港信息日报》称,2000年10月,广东福地公司开始连续15个月亏损。2001年福地陷入一场危机,亏损达到4.3亿元。

资产重组往日依稀

在李玲看来,整个彩管行业面临危机,但从投资等角度看,东莞市最终还是赚了。

2003年7月,福地科技完成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资产重组案,重组方东莞路桥总公司控股的东莞新远高速,以将近25亿元的高速公路资产置换福地科技,同时从福地置换出来的彩管业务,以6.68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汤姆逊公司。

李玲说,由于彩管市场萎缩,公司经营困难,面临上市公司退市问题。高速公路进行资产置换,东莞市既能够保住壳,又将彩管卖掉。因为福地将工厂卖给汤姆逊之后,政府也收回了投资。而且公司当时还有一定收入,合理地为员工买断工龄(对下岗人员的一种补贴方式),安置了职工。

“现在市场上液晶、等离子等越来越主流,一个彩管才卖到200多元了。你说有什么利润?他们现在很艰难了,你想如果福地还继续做会怎样?”李玲提道。

但伤感仍然留在福地员工心中。

这些20年前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创业的员工,由最初的几十人,到高峰期的4000多人,最终部分分流至汤姆逊,部分退休,大多走散了,当年的中青年人,如今部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很多亲历者、或者相关者也不愿意提及往事。

东莞控股(原广东福地)证券部人士说,“他们(广东福地)和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一名福地科技原副总经理,一谈及福地旧事便赶紧打住,淡淡地道,那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这种结果对他们来说,还是有点伤感。如果是我我也不愿意(看到)。”李玲坐在广彩城酒店二楼的办公室说。

朝着二楼窗子看去,一边是热闹的莞太路,一边是那个曾经的“广东福地”高塔,不过现在高塔的字已经改为“THOMSON”,修改过的字迹略显模糊。

福地彩管大事记

1988年7月,广东最大型的彩色显像管厂,在东莞市电子工业加工开发区篁村区周溪村兴建。

1991年7月,广东彩色显像管公司与日立公司,签署彩色显像管设备供应及技术转让合同项目后,正式开工。

1993年7月,我国首次引进生产的第一枚25英寸平面直角彩色显像管,于31日下午1点30分在东莞诞生。

1997年6月,广东福地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9.17亿元。

2000年10月,公司开始连续15个月亏损。2001年福地陷入一场危机,亏损达到4.3亿元。

2003年7月,福地科技完成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资产重组案。

口述60年

讲述者:郑锦滔,厚街人,曾任东莞县县长、东莞市市长、东莞市政协主席。其中1988年1月至1991年1月担任东莞市市长

连夜飞陕西

四小时挖来人才

我们为什么搞彩管项目,是因为人家到东莞来,觉得我们东莞“满天星斗没有一轮明月”。

国家计委电子司司长说,老郑啊,这个项目这么大,科技含量那么高,东莞就一个县,东北三个省都搞不起来,你们能搞吗?

我说,他们是他们,我们东莞可以搞。他说,你没有人才。我说,只要你批准我,东莞完全可以搞起来。后来我们回到酒店,就想,人家的意见不是没有道理啊,东莞原来都是搞农业出来的,都是很小的来料加工,这么大的项目,我们确实没有人才啊。

没有人才,我就很空虚啊。第二天,我们的副市长马上买机票,一起从北京飞到陕西去。当天晚上到咸阳的厂长家里,动员他到东莞来。

那天晚上,我们大概在他家坐了四个小时,动员他。我们和他讲了很多,为什么要上这个项目,为什么能上这个项目,他听了后也很有信心。我们告诉他,东莞靠近香港,资金来得很快,他听了后很喜欢东莞这个地方,他就来了。

那个时候是1988年。我们还让他带一套人马来东莞,每一个工序起码要一个工程师,关键工序要高级工程师。后来他马上拍板,带了28个工程师。

我们第二天立刻飞回北京了。我就把这个名单拿到国家计委去了,又找电子司。他看了这个队伍,他说还不错。人才就这样解决了。

原载于《南方都市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东莞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