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专题荟萃>秘档寻踪
三、十年修得防洪堤 一朝水患不复回
字体大小: 发布日期: 2011-03-30 15:50
分享到: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新中国成立后,东莞差不多用了十年时间兴修水利,得以摆脱水灾、旱灾的侵害

茶山人民在1953年东江特大洪水灾后建起来的大堤   

  

本期档案

1.《东莞县政府四年来施政工作报告》

编号:时间:1954.6.22

2.《东莞县各区人口田亩基本数字》

编号:025-A12.001-0024-0008 1953.12

3.《东莞县一九五三年冬及明春待办水利工程计划表》

编号:058-A1.001-0003-0007 时间:1953.11.01

4.《水利工作一年来总结》

编号058-A1.001-0008-0003 时间:1957.03.04

5.《历年县重点投资工程;历年水旱灾害情况》

编号:058-A1.001-0005-0006 19561215 时间:1956.12.15

6.《关于建立农林、水利局机构的通知》

编号:025-A12.001-0058-0014 时间:1957.12.26

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提出要加快水利建设,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这一重大决定出台的背景就是,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不少地方仍在吃“老本”。如今的东莞是以制造业著称,与“三农”问题渐行渐远。但时光倒转到半个多世纪前,那时的东莞却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年年遭灾,兴修水利成了东莞的头等大事。至今仍有不少水利工程还“老当益壮”发挥着作用。当你走在东江大道时,你可曾想过脚下的河堤是谁修筑的,又是何时修的呢?让我们跟随1953年-1957年的解密档案,走进这个激荡人心的大建设时代……

前奏 10多万农民上堤抗水灾

石龙到桥头的东江大道,如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60年前,这里由福燕洲、京西鳌等沿江而下的堤围组成,堤围维系着沿岸数十万东莞百姓生产生活。今天,这些地名对年轻人是那么的陌生,但在老一辈人的眼里却又那么的熟悉……

1953年,是土改后的第一年。“但一年来的生产运动,并不是顺利进行的”,《东莞县政府四年来施政工作报告》(1954.6.22)记载,“1953年6月,县历史上少有的水灾造成12万人、19万亩禾田受灾害”。这一年的《东莞县各区人口田亩统计表》显示,全县只有74万人口,109万亩水稻田。

“1953年的那场水很大,很多堤围崩塌,还死了12个人”,亲历者邝耀水说,沿江地带的围大部分年久失修,恰逢连年水患,水乡人民的日子很苦。这年的6月,34岁的邝临危受命,到县防汛抢险指挥部,负责组织抗洪物资。《东莞县各堤围防汛器材检查表》统计,福燕洲围1951年防汛需要木桩2500根、草包1万个,实际库存只有115根和1000个。邝耀水说,那几年物资非常匮乏,去抢险连条船都没有。他曾是县工商科科长,对全县物资了如指掌,才调到了指挥部。

邝耀水回忆,当时的形势非常急迫,10多万农民上阵复堤保夏种,县委常委每人负责一条河,都来找他要东西,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没有船就封了东江河,征调民船来用。

事实上,1953年以前东莞县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民办公助”的原则下兴修水利。同期档案记载,仅1953年修复东江干堤六大缺口、支堤300多个缺口,工程费用12亿元(旧币)以上。但当时财力还是有限,加上以“补”为主,防灾效果并不明显。邝耀水说,自这次抢险以后,大家意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高潮   10万大军住草棚修堤

1953年下半年,东莞县决定连续5年大修水利。1955年,邝耀水是水利科副科长,正科长则是县委常委张如。邝耀水说,当时全科有200多干部,县里抽调了1万人组成了常年队伍,到每年冬春时节的两个月,共有10万民众参与。邝耀水说,上工地很辛苦,连打钢钎的铁都很少,基本要靠手抬肩扛,人员由各村抽调的,吃饭睡觉都要在工地。一到修堤围的时候,到处都搭着草棚。

1953到1957年间,东莞到处搞水利,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东莞县1956年冬-1957年春堤防案例工程计划表》显示,工程投资63万元,捍卫农田40万亩,需用49万个工日。此外,同一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不包括重点工程),投资近57万元,用工112万个工时。但是也分重点项目和非重点项目,沙溪山塘、怀沙水库等14宗就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工程。

邝耀水说,最大的困难也出在人身上,那就是缺乏人才,水利科没有一个工程师,到省里要人不给,他就找县里要了批初中毕业生来。“县里原来仅有三个技术员,一个小涵闸都要省派员施工,14个练习生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并训练农民技术人员469人”,1957年《水利工作一年总结》里如是说。通过边做边教边学,我们提高了技术力量,邝耀水说。

这些工程很快取得了实效。《历年县重点投资工程、历年水旱灾害情况》显示,1953年6月3日,江水水位5.36米,全县因洪水决堤4条,成灾10万亩,1957年6月水位高达5.75米,未发生决堤,成灾面积为零。邝耀水说,石龙到桥头的堤围是这时修的,东莞到沙田的也是的。

除了水旱,东莞还面临着内涝和咸潮威胁。1957年底,开挖运河的战斗打响,水利大军转换战场,邝耀水又到了那里去搞物资。1957年12月26日《关于建立农林、水利局机构的通知》里出现了邝耀水的名字,县水利局取代了以前的水利科,他是副科长之一。大修水利还在继续……

 

原载《东莞日报》3月30日A10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东莞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