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专题荟萃>秘档寻踪
五、一场“走私手表”引发的风波
字体大小: 发布日期: 2011-04-12 10:49
分享到: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1958年,东莞县处理反走私手表引争购,廉价处理受批评

本期档案

◆《关于反走私手表廉价出售给干部问题的报告》

◆编号:025-A12.002-0005-00081958.4.6

◆《关于处理反走私物品的通知》

◆编号:025-A12.002-0005-00091958.4.29

今天50岁以上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三转一响”的。那时,要讨个老婆,人家首先要问:有没有“三转一响”?如果没有,那就对不起,“老婆”可能就归别人了。

“三转一响”,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三转一响”是当时“小康”生活的重要标志,也是那个时代人民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

虽说不是稀罕物品,但物以稀为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三转一响”更是离普通人遥不可及。但因毗邻港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一些手表、单车等通过某些渠道流入东莞。1958年,正在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的东莞,就因一批反走私物品引发了一场风波……

1957年,那一年,反走私运动在沿海地区展开。

东莞县也成立了反走私办公室,人员是从税务、公安、商业等部门抽调组成,在县“政法公安部”内办公。东莞老人杨恩德和陈启雄,当年都在“政法公安部”工作,对这段时期的反走私工作印象深刻。

他们“盯”上了反走私手表

新中国成立初期,杨恩德在太平一带工作,查扣走私物品是他的职责之一。杨恩德回忆,1950年代国内生产能力有限,物资十分匮乏,连牙刷、指甲钳这样的小东西都没有。当东莞大部分人还在用猪鬃“擦”牙时,沿海的村民开始用小船将日用品从香港偷运入境。当然,让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手表,手表个头小、价值高、容易携带,受到“带货”人的欢迎。77岁的陈启雄回忆,当时走私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一些女同志会将手表放在身体里蒙混过关。

1958年,反走私运动已经开展了一年,没收的手表以二手货居多,少数还有尼龙套子装着。当年,在县民众教育馆举办了一场反走私成果展,吸引了不少莞人观看。这些物品中,就包括200多块手表、少量单车和洋杂货。陈启雄说,很多人都“盯”上了手表,其中包括部队的一些人,他们需要时间来“行军打仗”。

决定向干部低价出售手表

如何处理这些反走私物品呢?从当年的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反走私手表廉价出售给干部问题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为了照顾干部,快点把手表卖出去,用于建设水利”。手表就这样被廉价出售了。报告显示,手表按境外底价(注:不含税的价格)加150%出售,一块瑞士英纳格17石(规格)手表作价52.5元,如果按当时商业部门规定挂出的牌价应是140元。

杨恩德当时就买了一块英纳格手表。他说,反走私办叫来修表匠人,给每块手表分类定级,像梅花表等是二类,英纳格只能算是四类了,然后再按照新旧程度标价出售。杨恩德当时是副股长,一块手表花去了他一个多月的工资。由于数量有限,陈启雄等普通干部并没有买到。

因上级批评买者被迫补价

反走私手表卖了,所得收入用作水利建设,但是事情却没完。

东莞廉价出售反走私手表的事情,很快就被上级知道了。上级认为,当国家正在艰苦奋斗增产节约,大量积累建设资金的时候,东莞县却让国家利益受到损失。在向惠阳地委和广东省委作出检讨后,东莞县人委随后下发了《关于处理反走私物品的通知》。通知中的“自我批评”这样写道,“过低的价格在机关中曾引起争购手表、洋货的歪风,影响了对建设肥料厂的捐献,更严重的是有些人从中图利,影响极坏”。

根据档案可以看出,上级部门显然不同意东莞提出的“在原来售出价上加价20%~25%”的处理意见,要求由购买者按照低于国营零售价4%的价格补齐差价。按国营价,一块手表动辄上百元,上级允许在1958年11月底前按月从工资中扣除,通知对反走私中没收的单车、洋杂货等处理也作了明确说明。接到通知后,杨恩德拿出自己的积蓄,补齐了手表差价。他说,每块手表都登记在册,购买人签名了才能拿走,因此不用担心找不到买主。

“出了这样的错误,领导自然免不了受批评”,杨恩德说,廉价出售手表的初衷是为了尽快出手,以支援县里的水利建设,但一些人以权谋私从中牟利,给国家利益带来了损失。而在当时,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县委书记到局里饭堂吃饭,需要自己掏钱”,杨恩德说。

另据陈启雄称,这件事情之所以升级也可能与那次反走私展览有关,展览过后手表的数目对不上了。陈启雄感慨,以前手表大家都当宝贝,但现在谁还稀罕,改革开放后什么东西都有了,大家荷包鼓了,再不会有钱买不到东西的事情了。

原载《东莞日报》4月12日A11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东莞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