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是全国首个全面推开商事制度改革的城市,东莞商事制度改革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改革经验,探索出具有东莞特色的改革路径,其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内复制推广,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可复制的“东莞模式”。现用一份馆藏档案: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档号:155-A-2012-30年-003),来讲述东莞商事制度改革的故事。
一、历史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商事登记制度进行改革,要求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就业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商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从国家层面直接推动难度比较大,因此,中央决定先从基层进行改革探索寻求突破,再逐步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整体制度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承担了多项全国性改革试点任务,这一次探索的任务又历史性地落到东莞身上。2012年11月,东莞成为最早推行商事制度改革的试点的城市之一,通过东莞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改革取得突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原国家工商总局等机构的认可。2013年,东莞参与了全国商事制度改革(当时称注册资本制度改革)方案的起草。此后,商事制度改革进入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的历程。
二、东莞商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历程
东莞商事制度改革经历了试点、全面推广和持续深化三个阶段。
(一)试点阶段(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
2012年5月,东莞商事制度改革在大朗镇试点,同年12月全市推开,多项具有开创性的措施打造了东莞商改的“1.0版”。率先推行“先照后证”的改革举措,注册资本认缴等八项措施。推出“5115”服务标准:即“排队取号不超过5分钟,业务等候不超过1小时,执照一般在1个工作日内发出,最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取得了很好效果。
(二)全面推行阶段(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
2014年3月,全国商改推开,东莞主动对接的同时,全国首创新业态企业集群注册、“住所信息申报+负面清单”登记管进等模式,商改迈入“2.0时代”。建立“企业自律、部门监督、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市场监管体系,率先开发应用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组建基层市场协管队伍,建立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等一系列创新探索,得到了原国家工商总局的高度关注。
(三)持续深化阶段(2016年3月至今)
2016年3月,以推行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和设立网上审批中心为标志,东莞开启了智慧工商新模式,启动了商改“3.0时代”,为企业设立营造了更加便利高效的服务环境。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改革以及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基层市场协管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创新探索,同时,形成了以“一平台、三工程”为核心的、具有东莞特色的市场监管体系。
2013年,商事制度改革推开后的第一年,东莞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6万户,同比增长21.5%,累计登记市场主体56.72万户,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名第一。至2017年12月,东莞主体市场总量达100.09万户。其中企业达41.33万户,每千人拥有企业50户,达到发达国家经济体水平。个体户58.59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02户,占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的十分之一,占全国实有市场主体总量的百分之一,比商事制度改革前2012年末的54.13万户,增幅达135.83%。此后,市场主体稳步快速增长,现已超过150万户,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创业之城、梦想之城。逾150万户市场主体的磅礴力量,为东莞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大关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2021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为10855.35亿元,成为GDP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
三、商事制度改革的“东莞模式”
东莞商事制度改革坚持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具有全国样本意义的商事制度改革路径,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莞模式”,成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的样本。
(一)推行新业态企业集群注册改革。东莞针对一些创业者和电子商务企业无固定办公场所的办照难题,首创集群注册登记模式,允许托管公司以自己的住所地址,作为多个集群企业的住所登记,为其提供地址托管、商务秘书、创业培训等服务,集群企业无需租赁经营场所即可办理工商登记。除经营范围涉及前置审批项目,以及从事生产加工、餐饮服务、旅业等必须有实体经营场所的24个行业的市场主体不得登记为集群企业外,其他市场主体允许实行集群注册登记。截至2018年7月底,全市累计登记集群注册托管企业693家,集群企业29841户。全市首家托管公司“清研联华集群注册托管公司”,通过集群注册登记模式,在5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内为全国各地935户企业提供地址托管服务,成功孵化了一批创业团队。
(二)推行“住所信息申报+负面清单”登记管理改革。东莞相当部分房产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房产证,企业办照时需要由村(居)委会出具产权证明,对此,东莞引入“信任在先”“自主申报”原则,除娱乐服务业、重污染行业、危险品经营等行业,以及军队房产、住宅商品房、政府保障性住房等纳入负面清单外,允许一般行业的市场主体自行申报住所信息,无需其他住所证明文件即可办理营业执照。同时,完善后续监管措施,在窗口引入电子地图,申请人在登记时作出承诺,并在地图上标注住所地址,依托村(社区)组建的网格员队伍在10个工作日内上门核查,确保住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