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急的东江在东莞西部转了个弯,缓缓流进了一片土地,名曰道滘。
古代道滘,最初是一片水网纵横、人迹罕至的冲积滩涂。《道滘镇志》记载:元朝至正二年(1342年)道滘立村,因地处东江南支流所到之滘,故称“到滘”;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改称“济川乡”;1954年,东莞县乡镇区域调整,改称“道滘镇”。伴随开发,道滘成了稻谷金黄、鱼儿肥美的乐土。
出门见水,举步登舟,曾是东莞水乡的写照。如今,这一切已成为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飞架两岸的宏伟桥梁,以及桥梁上川流不息的大小车辆。昔日的“河道相通之处”,成为“交通发达的美丽水乡”。
今天的道滘,不仅是曲艺之乡、游泳之乡,更是美食的天堂——道滘粽、肉丸、龙船饼、松糕、麻葛、糖环、茶果……数不胜数的美食,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食客前来“品味道滘”。
道滘两易其名
历史上,道滘先后拥有三个名字——到滘、济川和道滘。
据《道滘叶氏族谱》记载,道滘立村于元至正二年。当时一群靠水谋生的先民,从增江一带随水漂流到此。他们看上了这片土地肥沃、水产丰盛的乐土,于是结庐定居,繁衍生息。随后,他们把这个水网纵横的地方命名为“到滘”,意指“到了河道相通的地方”。
立村500年后,道滘成为东莞水乡最大的村落,人才辈出。清道光十七年,一批乡贤认为“到滘”这个名字有点土气,引经据典,取了另一个含义深刻而雅致的名字——济川。这个名字取自商代的一个典故,以渡河为喻借指贤德之人为国家担负重任。
1954年,东莞县乡镇区域调整,济川乡改称道滘镇。“与到滘相比,道滘更有内涵。”道滘镇老一辈文化工作者叶康发认为,“到滘”原意仅为来到了一个河道相通之处,而“道滘”则指水上交通四通八达的地方。一字之别,突出了当时道滘最大的特点——水运发达。“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道’更是万物之奥,这让道滘有了更厚重的内涵,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个‘道’字。”叶康发说。
美食异军突起
夕阳西下,江面上群舟竞渡,穿梭于村落与稻田间。每天清晨,渡口上总有一群人挑着东西,排着长队候船……这是道滘留给叶康发的一抹遥远记忆。
在农耕时代,河涌交错的道滘曾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滔滔东江水,不仅为道滘人带来了丰盛的鱼虾,还孕育了莞草编织、造船、水运等产业。
开阔的江面,给了道滘人开阔的心胸。出门见水、举步登舟,让几乎每个道滘人都是“浪里白条”,超群者如上世纪50年代全国游泳冠军徐致祥,泳坛名宿、“东莞双蝶”梁桂良、叶欢容,为中国夺得亚运第一枚游泳金牌的叶润成。
曾经在波光中摇曳的木船,如今已停进了历史的港湾。然而,直至今天,每年农历五月间,伴随着锣鼓声响,人们仍能在东江上看到舟楫的身影。那是端午的龙舟,扒龙舟、荷花灯、七夕贡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水文化犹如寄宿在血脉中的魂,不可泯灭,它把道滘的历史与现状,牢牢地缝合在一起。
历史也有嬗变。如今,水乡美食成为道滘水文化的“旗手”。近年来,道滘通过举办中国(道滘)美食文化节,道滘美食的名声迅速向珠江、长江、黄河等流域传播,乃至漂洋过海。
路桥飞越天堑
对于江水,道滘人有着说不清的情结,一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物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叶康发说,正是这些纵横交错的江河,长时间阻隔了道滘迈向现代文明的步伐,让道滘人付出了数倍的艰辛。
与厚街一河之隔的南丫岛,直到岛上居民奋起改变,在滚滚江流之上架起了南丫大桥,小岛才嗅到了现代的气息,迎来了工业的春天。同样的故事,也在道滘更多的村落里上演过。
叶康发摊开一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道滘地图,指着东江流入道滘的一条支流说:“这是新田河,当年这条河很宽很长,村民在这里浆洗衣物,打鱼捕虾,龙舟穿梭桥下。”
接着他又摊开一幅新版的道滘地图,在地图上的同一个地方,河流已经消失,新田南路、金牛路、振兴东三路等交错的路网取而代之。“今天的金田河已是一条窄浅的水道,河面不足原来的一半。”叶康发介绍道。
金田河绝非孤例,在道滘的很多村庄,曾经川流不息的河流,大多已沉睡在人来车往的路面下,而道滘也从昔日河道交错的水乡,变成了交通发达的地方。随着广深高速、东莞大道延长线、沿江高速、西部干道等大动脉在此交会,道滘发展的翅膀将更强劲有力。
(来源:东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