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篾、绳子、铁丝、稻草……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在3位老人的巧手之下,变成了一条栩栩如生的“草龙”。昨日,企石上洞村的老人们正为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舞草龙做着准备。据悉,中秋舞草龙的传统民俗,在当地已延续了370多年。
编扎一条草龙要一天
记者在企石镇上洞村淡庵公祠看到,新购置的干稻草整齐堆放在墙角处,该村组织了3位老人编织“草龙”,3人分工协作,两人负责将稻草扎成草辫,一人负责编扎“龙头”。炎炎烈日下,众人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74岁的姚耀深负责编扎“龙头”,他自20多岁开始编织草龙,50多年来年年如此。据老人介绍,上洞村的草龙舞,最早可追溯到1642年,迄今已有370多年历史。每年中秋节的前几天,该村6个房都会组织几名巧手艺人着手编扎草龙,草龙的制作需在各个房的祠堂进行,构成草龙的材料通常为竹篾、绳子、铁丝、稻草等,成型的草龙共有十二节,身长达15米。单单扎完一个龙头就要四五个小时,而一条完整的草龙需要10个人编扎一天才能完成。
老人告诉记者,在编扎草龙的过程中,最费工夫的当属扎龙头。首先要用稻草编出15条草辫,然后用竹篾将草辫按上8条下7条一一串连,编扎出草龙的“上下颌”,再用干草做“龙舌”、“龙须”,竹篾拗弯做“龙角”,最后再配上两把手电筒做“龙眼”,这样龙头才算完成。而“龙身”、“龙尾”的编扎则相对简单许多,用一根长绳做“龙骨”,外面再裹上稻草捆扎即可。最后装上木柄做“龙爪”,一条草龙便成型。
中秋当晚最热闹
草龙编扎完成后,还要选个良辰吉日进行采青仪式,随后各个房就会组织舞龙队开始巡游。舞龙队通常由16个人组成,其中大多为少年,成年人则担当敲锣打鼓的角色,间或在少年体力不支时轮替舞龙。巡游一般在晚上进行,行程并不局限于上洞村,还会去周边镇街,甚至到惠州博罗,一趟巡游下来有时要到凌晨一点。
“在草龙身上插上线香后,夜幕中的稻草龙就像一条‘金龙’,舞动起来火光飞舞,非常壮观。”老人说,中秋节当晚9点,将是该村最热闹的时候,届时6个房的草龙都将聚集在上洞村广场,展示“群龙共舞”的壮观景象。
来源: 东莞时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