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专题荟萃>莞忆六十年
“孔雀”蹁跹飞四方“金燕”振翅后居上
字体大小: 发布日期: 2010-05-24 05:28
分享到: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你或许并不熟知“孔雀”米粉,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东莞制造的米粉曾风靡全球,销往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在过去的45年里,以1986、1987年为巅峰,“孔雀”米粉走过了一段类似抛物线的发展轨迹。从过去的“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孔雀’米粉”到今天的“守护着香港最后一片领地”。曾经的荣光如同那几十本荣誉证书,沧桑泛黄了。孔雀老矣,还能展翅否?现在作为东莞米粉代表的“金燕”,后来居上,继承了当年“孔雀”的衣钵与荣耀,振翅翱翔。

东莞最早商标之一

1964年的一天,石龙食品合作社,东莞县外贸部门找上门来了,带来了一项光荣使命。合作社领导李少白被告知,外贸部门刚注册了一个名叫“孔雀”的商标,专事米粉出口,生产则交给合作社负责。

外贸部门的任务降临并非空穴来风。1964年之前,合作社主要从事扎粉生产,工序繁杂,产量很低,市场需求面狭窄,主要是一些病人食用。李少白等几个合作社领导意识到只依靠扎粉,没有前景可言,于是组织了几个人专门研究方米粉生产制作。他们倒腾了半年,对打粉机、切粉机、压片机等机器设备进行改良,没想到真把方米粉给生产出来了,合作社里当时欢天喜地,因为这是全国第一家。推出市场后,颇受欢迎。这不,外贸部门都闻讯而来了“孔雀”米粉由此诞生。

李少白和合作社其他员工当时并不知道商标是什么玩艺儿,“外贸部门给我们一个牌子,他让我们生产我们就按照要求生产啰。”食品合作社此后易名为石龙食品厂、石龙粮油食品联营厂,几十年时间一直与“孔雀”米粉唇齿相依,承担着“孔雀”米粉的主要生产任务。然而由于商标拥有权与生产的分离,为此后“孔雀”的衰落留下隐患,也为“金燕”米粉的诞生与崛起埋下伏笔。

李少白们对商标的陌生并非是孤陋寡闻,当时国内采取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他们生产的内销米粉不曾有商标,都是散装着,凭粮票购取。外贸部门为了做外销,才注册了“孔雀”米粉,寓意“孔雀开屏,让孔雀高飞,飞向全世界”。据《东莞市志》记载,工商部门办理商标申报、登记等注册手续,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主要集中在莞城、石龙和太平镇的企业,1979年,东莞县落实登记的商标数量仅44个。

“孔雀”是东莞最早的商标之一,最初的注册企业为“广东省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东莞分公司”,随着企业几经更名与改制,“孔雀”的商标注册证也多次变更,现在属于东莞市粮油进出口公司。

半年拿下香港市场

根据当年的注册证,“孔雀”的使用商品为“第42类,扎粉、米粉、切粉”,并特别标明是“出口商品”。“孔雀”米粉最初销往香港,由于“方米粉选用优质大米制成,吸水率低,久煮不烂,洁白透明,爽脆幼滑,可蒸可泡可炒”,很快在香港声名鹊起。

今年63岁的退休厂长丁姚攀,1960年起在石龙食品合作社工作。据他介绍,上世纪60年代末,“孔雀”米粉在香港扎根,逐步向全世界扩张。70年代,香港澳门已经是“孔雀”米粉的天下了。

“孔雀”米粉蒸蒸日上,石龙食品厂并未松懈(注:1975年合作社更名为石龙食品厂)。1980年,李少白收到香港传来的消息,台湾产的即食米粉打入了香港市场,每包仅重1.2市两,售价却与每包1市斤的“孔雀”米粉相同,但这种台湾即食粉却很受欢迎。食品厂调查发现,原来香港不少上班族没有充裕时间吃早餐,而即食粉,洗脸刷牙前泡上,洗漱完就能吃了。一场即食米粉争夺战开始了。

其实石龙食品厂在1978年就已生产出了即食粉,跟方米粉一样,也是内地首家,不过当时只在内地销售。但想占领香港市场,原来的即食粉显然不够格,李少白发动全厂,从工艺、质量、包装、味料上对即食粉进行革新。

“一个星期的时间,冲破了一个个难关,终于研制出新一代的即食粉,具有粉条长,不易碎,雪白晶莹、幼滑、爽脆的特点,并配有牛肉、雪菜、蘑菇、肉味、榨菜等近10款味料,用开水泡五分钟即可食用,省时方便,且包装精致美观,投放香港市场后,一鸣惊人,销路激增,不到半年时间,取代了台湾即食粉在香港市场的地位。”1987年10月3日,《东莞市报》的报道《米粉家族中的佼佼者》,对“孔雀”即食粉“半年夺江山”的功绩大为赞誉。

港星到石龙拍广告

此后,“孔雀”即食粉与“孔雀”方米粉成为香港米粉市场的“双雄”,“孔雀”也因此在港澳被誉为“广东米粉五大皇牌之首”。

1982年,香港明星魏秋桦、文雪儿来到石龙曾轰动一时,他们此行是为了给“孔雀”米粉拍广告。当时,丁姚攀已经当上副厂长了,负责管理生产。至今他仍对两位明星来石龙的情景记忆犹新,“我们当时还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呢。”

其他人就没那么幸运了。“明星来了”的消息传开后,很多石龙人赶到明星下榻的酒店,想一睹真容,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来了好多警察,现场维持秩序”,最后两位明星不得不从酒店后门“逃走”。广告拍摄的场景就在工人工作车间,以展示“孔雀”的先进技术与严格的卫生要求。“我当时是一般工人,所以没有安排在拍摄现场工作,只能和数万名围观群众一道,挤在厂外看,场面很热闹。”明年即将退休的陈伯说。

那个年代请香港明星拍广告,足见“孔雀”米粉在香港的受欢迎程度。厂长李少白1985年在香港也曾遇到一件趣事,他去香港考察时,拜访一位老朋友。闲谈正酐,朋友知道李少白的工厂生产米粉,于是找来一包即食粉,对李少白说:“这即食米粉真好味,香港很畅销,你们厂怎么不生产呢?”李少白接过来一看,不由大笑:“这即食米粉就是我们厂生产的,由港商包销啊!”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孔雀米粉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外商确认‘孔雀’米粉是一枝独秀,要买米粉就买‘孔雀’。”朱浩权回忆。朱浩权1976年开始在石龙食品厂工作,1992年当上厂长(石龙食品厂于1983年与广东粮油进出口公司联营生产,更名为东莞市粮油食品联营厂)。朱浩权说,“那时‘孔雀’独霸天下,谁也代替不了。”

当时的《东莞市报》报道,1985年“孔雀”米粉销往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苏联、捷克等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3500多吨,为国家创汇1170多万港元。1986年更是迅猛增长。据报道,“孔雀”米粉生产企业经过设备改造,产量不断提高,1986年产量比上年增长48.5%,其中出口创汇近200万美元,主要生产“孔雀”牌米粉的石龙食品联营厂,成为全省创汇100万美元的基地。1987年,孔雀米粉创汇则达到300万美元。

1985-1987年,是“孔雀”米粉最鼎盛的三年。那时,在广州举行的“春交会”上,外商要到工厂参观,外贸部门就带到石龙食品联营厂来,因为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环境卫生等方面,该厂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政府部门也没少给“孔雀”米粉颁奖。朱浩权仍保存着上世纪80年代“孔雀”所斩获的各类荣誉证书,诸如省经委优质产品奖、中央外贸部产品优良奖、各类评比一等奖等,足足有二三十本。

无奈之下“金燕”诞生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孔雀”米粉为何能够一枝独秀?在朱浩权的眼中,一方面跟政府的计划经济政策有关,统购统销,米粉只有“孔雀”可以出口,为其独霸天下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石龙食品厂作为主要生产企业,对质量和卫生要求甚为严格,如当时凡外省的大米要经过3次除沙后才能使用,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准出口等。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质量的苛刻要求,铸就了“孔雀”的辉煌,而“孔雀”的衰落也要归咎于对产品质量的懈怠。20世纪80年代中期,“孔雀”米粉如日中天,外需大增,它被交给很多家工厂生产。“人最如意的时候,就越容易骄傲。‘孔雀’米粉后来质量抓得不紧,其它一些工厂生产的米粉包装很差劲,质量也参差不齐。”朱浩权感叹。

朱浩权还认为,“孔雀”的品牌拥有者东莞市粮油进出口公司作为国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后依旧按计划经济来分配生产指标,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石龙粮油食品联营厂则是其中的受害者。当时,联营厂每个月大约可以分配到100吨的生产额度,但随着企业的扩大,员工的增加,这点生产量企业根本“吃不饱”。

工厂的领导被逼无奈,只得另谋出路。“我们那个时候穷,要让员工有饭吃,企业有钱花,就要奋发就要图强。”朱浩权慷慨激昂地说。联营厂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拿着其他产品在国内推销,另一条是创立自己的品牌,那就是“金燕”。

其实工厂领导最初合计的商标不叫“金燕”,而是“金龙”。“‘龙’跟‘石龙’契合,龙也可以跟孔雀一样飞到世界去。”但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东莞工商局的人后来反馈说,“金龙”已经被注册了。“那就叫‘黄金龙’!”结果还是被人抢先了。又试了“白金龙”等几个“龙”,皆未能如愿。东莞工商局于是提了个建议:“我给你们起个名字,就叫‘金燕’,春天的燕子,也一样可以飞到全世界去。”工厂领导碰头一商榷,“成!那就是‘金燕’了。”一番周折后,一个未来真正飞向全球的“金黄色燕子”诞生了。

质优价廉“金燕”高飞

凭借粮油食品联营厂30年的米粉生产经验与技术,“金燕”米粉一出生就保证了与“孔雀”米粉一样的高品质。“金燕”一开始也是做出口,虽然“孔雀”米粉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毕竟有着20年积累下来的响亮口碑,初生的“金燕”还是显得瘦小无力。

“刚开始我们的销量少得可怜。”为了打开市场,朱浩权他们没少动脑筋。他们拿着“金燕”米粉向外商推销说:“孔雀”米粉是我们生产的,“金燕”也有着一样的品质,但“金燕”还要便宜一些。眼看着“孔雀”的质量在下滑,“金燕”却质优价廉,购买“金燕”的外商逐渐多了起来。

就这样,“孔雀”米粉的“版图”被“金燕”一点点蚕食。“大约1994年的时候,我们(‘金燕’)的出口量已经超过‘孔雀’了。”朱浩权说。这时“孔雀”诞生恰好30年,一转眼,已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

2003年,石龙粮油食品联营厂转制为民营企业,更名为东莞市金燕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金燕”也先后获得了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等称号。

如今,“金燕”牌米粉已进入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同曾经的“孔雀”,光彩照人。“在东莞,如果说‘金燕’排第二,没人敢当第一。”总经理朱浩权自信满满地说,无论生产规模、出口量、创汇能力,金燕粮油都是东莞米粉行业中的最强者。相比之下,现在的“孔雀”米粉除了在香港市场约有1000吨的销量外,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几乎绝迹。当年一呼百应的风光早已不再。

去年11月,金燕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迁入了建在石龙信息产业园的新厂房,占地2万多平方米,拥有6条先进的生产线,日产量达到50吨米粉,60%以上用于出口。朱浩权站在工厂大楼外,指着高挂楼顶配有“金燕”图标的“东莞米粉”招牌说,它在外面经过的火车上看得很清楚。实际上,“金燕”已高高飞翔,何止火车上的旅客能看到。

口述60年

讲述者:丁姚攀,1982———1995年任石龙粮油食品联营厂厂长

捣鼓机器首创方米粉

1956年,石龙食品合作社由6家做米粉的个体户联合起来。我是1960年到的合作社,才14岁,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的都早早出来干活了。合作社才42个人,主要生产扎粉和河粉,没有机械化设备,全部手工制作。1962年才有电动切粉机,机械都自己搞出来的。

1961年李少白(后来的厂长)被工作队派到农机场搞运动,李少白去那还带了一份私心。他跟农机厂的几个员工说,我们现在米粉生产都是手工,能不能帮我们造一台切米粉的机器出来,搞自动化。捣鼓了差不多一年,用木头和铁片就造出了一台切米粉的机器来,那时候的机械比起现在的自动化土多了。不过一试发现基本可以用。

我们是1964年开始研究方米粉的。当时为什么想到要做方米粉呢?因为做扎粉很耗人力,一天下来,两个小组一起只能生产1200斤,产量很低。而且扎粉主要是病人吃,病人不想吃饭了就吃扎粉。但毕竟病人有限,销售量上不去,没什么前途。

那时候,厂内外都在讨论,该怎么办。有一天,佛山米面制品厂来我们这里考察,我们把困惑讲给他们听,咨询我们可不可以搞方米粉。以前他们也做过方米粉,但做不起来,听到我们想做,他们就把机器给了我们。我们自己改良机器,研究切丝机、磨浆机。差不多研究了半年就把方米粉给生产出来了,这在全国还是第一家。不过刚开始每天也只能生产几百斤。后来外贸部门看到我们生产的方米粉很受欢迎,就让我们生产“孔雀”米粉出口。

原载于《南方都市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东莞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