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征粮七千万斤支前
揭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份布告档案
“1949年10月15日,国民党势力撤出东莞;次日,县城出现权力真空,周边土匪伺机进城;17日中午,我一支三团进城,东莞解放。莞邑大地翻开新的一页,同时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尘封的历史,犹如发生在昨日。记者近日翻阅了多份那个历史时刻的档案,其中有三份布告有如一扇明窗,在亲历者的讲述下,将我们带回到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秘档目录:
东莞县人民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成立典礼,国旗、国都,纪年方案的施行布告》(档案号:025-A12.001-0001-0002),时间:1949年10月。
东莞县人民政府《关于陈昶、袁卫民、祝锦龄等同志职务任免的布告》(档案号:025-A12.001-0001-0001),时间:1949年12月13日
东莞县人民政府《东莞县人民政府关于征收公粮的布告》(档案号:025-A12.001-0001-0003),时间:1949年12月30日
机关学校商店改挂五星红旗
这批上周开放的档案中,落款时间最早的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成立典礼,国旗、国都,纪年方案的施行布告》,《布告》重申要用五星国旗和公元纪年。
82岁的莞城老人张况,当时是东莞中学的学生党员,参与了解放军进城前后大量宣传工作。张况回忆说,之所以要重申,一方面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在前东莞解放在后,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宣传,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为什么有五个星星?老百姓一看就知道,能更好地理解新生政权。至于纪年,大家一时还不习惯,过了几年时间才改过来。
然而,这份印刷的布告落款只有年月,没有具体日期,也没有县政府的公章。张况老人判断,这是一张没有张贴过的布告,印制时间大概在1949年10月底。为什么后来没有张贴?据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没人敢挂青天白日旗了,印刷好发现张贴没什么意义了;二是张贴后剩下的。总而言之,正因为它没有张贴才最终保存下来,成为此次开放档案中,东莞县政府1949年仅有的三份档案之一。
大批南下干部来到东莞
要说成档时间最早的档案,当属东莞县人民政府《关于陈昶、袁卫民、祝锦龄等同志职务任免的布告》:“兹加派陈昶同志为该县副县长;原副县长袁卫民通知调兼莞城市市长”。陈昶何许人也?时任副县长的袁卫民记得很清楚。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大批南下干部充实到地方政府。袁卫民说,陈昶就是南下干部,他是望牛墩人,抗日胜利后北撤山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调来东莞工作,土改前后调到外地去了。档案上提到的两位老领导,张况都打过交道。首先是袁卫民,是莞城市的负责人,张况是莞中党支部的负责人之一,受到其直接领导。其次是陈昶,来后不久就组织征粮队,给张况等征粮队员们上了一课。
仅用五个月征粮7000万斤
1949年底,解放军向大西南挺进,前方需要大量粮草。1949年12月30日,东莞县人民政府发布《东莞县人民政府关于征收公粮的布告》,这份布告附《广东省人民政府征收公粮暂行条例》及《征收公粮实行细则》。
张况老人看到征粮布告复印件时很兴奋,当年他是四区征粮队的副队长。征粮队员被集中起来培训一周,主要是学政策、做思想工作和工作技巧,陈昶就是这时候来给他们上的课。
元旦刚过,张况就带着四区征粮队出发了。四区主要负责中堂、石碣、高埗等地,任务是8万担。每到一地,张况就和同学们贴布告讲政策,按照各户田亩的多少列出数目,对不配合的地主大户还要上门做工作。他回忆到,当时流匪也威胁到征粮队的安全,八区的同志就受到了袭击。为了安全,每支征粮队都配有几把短枪,张况作为负责人,腰间就别了一把。老人家一边比划,一边说。
征粮工作很辛苦,有些同学受不了回去了,有的生病倒下。到五一节前工作结束时,张况瘦了10多斤。“征粮工作了不起,整个东莞县是65万担谷的任务,最终完成近70万担。”张况说,这在现在来说不可想象,7000万斤粮食按当时每人每天一斤米来算,够160多万人吃一个多月,可见东莞人民对全国解放贡献出巨大力量。这些数据后来的东莞很少有人知道,细心的张况保存了下来。曾有党史工作者了解情况后,回去认为65万担是不是搞错了,在中间加了一个小数点。
原载《东莞日报》3月28日A3版